在实际的维修中。通过调整总线数据究竟是修复了故障,还是掩盖了故障呢?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几条判断原则:
(1)如果是软件故障,则往往伴随着多个毫不相干的故障同时出现。比如行幅大、枕形失真、帧缩……,因为总线中的数据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一般不会只改变一项数据。
(2)如果是硬件故障,比如帧缩,即使通过调整总线数据能将它调“好”。往往该项目的调试数据与正常机器相差很大。比如在某种型号正常彩电上,HIT(帧幅)调到十几就正常了,如果待修机非要调到四十几才正常,此时就要注意硬件了,不能什么也不顾,只要能调好就行,否则就埋下了复修的隐患。
(3)有些故障一时无法确定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比如行幅大、枕形失真等。不妨先进入总线调整状态,记录下原来总线的数据,然后试着调一下。按照正常的情况,行幅、枕形失真之类的调整都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能将行幅调大。也能将行幅调小,如果是“单向”的,即调到极限状态刚刚能够将其调好,则硬件一定有问题。
现在彩电CPU普遍采用了电压控制键盘操作的方法,这虽然和总线控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技术,而且容易引发一些特殊故障。所以在这里也做一简单介绍。
过去我们所接触的CPU,其模拟量的面板控制一般采用键扫脉冲输入/输出的方法,具体做法是CPU有一组(6~8个)脉冲输入/输出脚。其中某两只脚短接便是一种模拟量的控制,将CPU两只不同的脚两两组合,便形成了不同模拟量的控制。这些不同模拟量的控制不会互相影响。
也就是说,VOU+的键绝不会变成VOL-,但在电压控制键盘的机器中。这种故障却有可能发生。我们分析一下它的控制原理,就知道是什么道理了。图3是某CPU电压控制键盘的简图。附表为该CPU⑨⑩脚在不同的电压下所完成的功能:
下图电路中,CPU的⑨脚电压有几种可能:如果三个键(TV/AV、VOL+、VOL-)都没有按下,则⑨脚电压是5V(没有分压),这时CPU什么也不干;当按下TV/AV键,则⑨脚电压是0V,CPU将完成TV/AV转换功能;当按下VOL+键,可以算出⑨脚电压是2V(R113与R123分压),CPU完成VOL+功能;同样,当按下VOL-键,⑨脚电压是3.9V,CPU完成VOL-功能。可见。
CPU⑨脚电压的大小,决定了其完成什么功能。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想象,当这些分压电阻中有某个阻值发生了变化,则按键的功能也将发生变化。比方说。如果R123的阻值由2kΩ变到10kΩ,则当按下VOL+时,可以计算出CPU的⑨脚电压是3.9V,CPU将完成VOL-功能,这样,VOL+键就变成了VOL-键。还可以想象,当面板上某个轻触键漏电时(这种故障经常发生),屏幕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另外的一个键在漏电。例如TV/AV键漏电,而恰好它漏电的阻值在2kΩ左右,相当于VOL+被按下,则屏幕上不断显示音量加,同时音量不断增加直到最响,而这时即使将VOL+键拆了也没用。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人为地在制造故障,TV/AV键漏电怎么就正好变成2kΩ?这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
从性质上来看,CPU的引脚除了电源、复位、晶振以外,一般可分为输入脚和输出脚两类。对于输入脚。比如遥控信号输入、同步信号输入、AFC信号输入等,是用来将信息告诉cPu,以便让CPU了解整机的状态或用户的需求。从而对整机进行控制。
输入脚出问题。轻则CPU失去某种功能,重则CPU判断错误而使整机工作混乱(如制式错)。对于输出脚,比如模拟量控制输出、调谐控制输出、AV/TV控制等,这些脚是用来执行指令的。
从所输出的信号来看。CPU的输出脚两种:一种是输出一连串脉冲。通过改变脉冲的宽度(占空比),经外电路积分后得到可变的控制电压,如模拟量控制输出脚;另一种输出的是逻辑电压,要么是高电平,要么是低电平,没有中间状态,如AV/TV控制,待机/开机控制等。它的输出只有两种状态。
对于输出脉冲串的引脚。我们可以想像为左图的形式;对于输出逻辑电压的引脚,可以想像为右图的形式。尽管CPU内部并不一定如此,但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大多数输出脚都有一个“上拉电阻”,即图中的电阻R,引脚通过上拉电阻接电源。对CPU供电的要求是电压要准确、稳定。绝大部分彩电所用的CPu能接受4.8~5.2V的电压。电源纹波要小。若电源纹波太大。则会出现死机或一些莫名其妙的故障。
对于复位电路,首先要清楚清楚所使用的CPU是高电平复位还是低电平复位。凡是正常工作时复位脚是高电平的,则属于低电平复位的;凡是正常工作时复位脚是低电平的,则属于高电平复位的。
许多人在检查复位脚时。往往只注意复位脚的电压。认为只要电压对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电压正常仅仅是一个方面。对于复位来讲,还有一个电压延迟的问题。以低电平复位为例。正确的复位应该是。复位脚的电压建立时间。应该比CPU供电脚延迟50毫秒左右;如果复位脚的电压和供电脚同时建立,则失去了复位功能。CPU必然死机。CPU的复位脚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延迟,业余一般无法测量。但我们可以采取人工复位的方法加以确定。比如对于低电平复位的CPU,我们可以将复位脚对地短路一下,以保证复位正确。
1、CPU死机总线控制彩电的维修和一般彩电大同小异。但需掌握它的一些特点。许多总线控制的彩电在开机的时候,除了CPU必须得到工作电压、复位电压和晶振必须起振这三个基本条件外。还要通过总线到存储块里面读取基本数据,比如上次关机时的状态、制式以及各种参数,以便对各受总线控制的IC做出相应的控制。如果在开机的时候得不到相应的数据(总线或存储块出了问题),就会发生死机故障。
不要以为三无就是CPU死机。CPU死机也不一定是三无。
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比如一台彩电的行电路停振,此时CPU未必就死机;再比如一台彩电正常开机条件是CPU的POWER脚为为低电平。由于某种故障使得CPU死机了,但CPU的POWER脚却正好是低电平,此时机器就有可能开出(屏幕出现光栅),尽管不能对它进行任何操作。确定CPu是否死机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保证遥控发射/接收良好的情况下,用万用表测CPU的POWER脚电压,按动遥控器或面板上的待机/开机键,看POWER脚有无高、低电平变化。
对于任何CPU,一旦判断为死机,首先应该测量供电是否正常。彩电所用的CPU供电电压一般都是5V(目前也有用3.3V作为供电电压的),不能太高或太低,且纹波不能太大,一般地说4.8~5.2V均可算正常。
如果供电电压正常,则应该检查复位。如前所述。即使测量复位电压正常,还应该考虑延迟问题,可用人工复位的方法加以确定。有些CPU死机故障均是由于复位延迟问题造成的:下图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复位电路,DW为3.6V稳压管。当DW漏电时,Q的集电极电压仍是V,但它和发射极电压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无法满足复位电压延迟的要求,因而CPU死机。此时如果在不关机的情况下将三极管Q的b、e极短路一下再松开,CPU就会“活”过来。
还有一种复位电路采取机械的方式,即电源开关附带一个轻触开关,当电源开关按下时,轻触开关被短路;手松开后,轻触开关即断开,利用轻触开关即可实现复位。采用这种方式的复位电路,一旦轻触开关漏电,也会造成CPU死机。若发生此类故障,一时没有同样开关更换,可采用普通电源开关加图6的电路来代替。
若电源和复位均正常而CPU仍死机。则应检查晶振和总线。晶振是否起振可用示波器测量,若没有示波器可采用替换法加以确定。晶振在更换时应采用振荡频率相同的,若更换的晶振频率不同,有时虽然也能使CPU工作。但会影响遥控灵敏度,而在某些机型中,对晶振的要求极严格,不但要求频率相同,而且型号也必须一样(如飞利浦的UOC机心),这在以后再做详细说明。
CPU死机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面板按键漏电。CPU都有这样的功能:当同时按下两个功能键时,它总是优先执行先按下的键的指令,所谓同时按下两个键,总有时问上的先后,只不过人感觉不到而已。当有某个键漏电时。相当于该键被按下。彩电刚开机时。CPU还未完成复位,就有键被“按下”,CPU就会死机。判断是否是有键漏电,可将面板键全部拆除后开机,看CPU是否死机来加以确定。
对于总线原因造成的死机。可采用测总线电压的方法来确定。总线电压在不同的CPU上是不同的,有些为4.8V左右,有些只有3V左右,可参考集成电路手册,但绝不会是0V。有条件的话最好用示波器测量一下,波形的形状不必关心,它的幅度应该为5V,按下遥控器或面板上随便哪个键,波形会晃动。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维修技术,维修资料 - 维修技术
上一篇:福日彩电总线系统故障检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