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跷跷板:长1600mm、宽300mm,跷跷板底距地面或桌面的距离为70mm。中间画有50mm宽的黑色寻迹线。
卷尺:精度1mm。
秒表:精度0.01s,两块。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跷跷板水平状态时测量往返一次全程的时间。测试数据如表1:
表1 跷跷板水平状态检测数据
分析:实际测得的时间与显示时间有偏差,可能是人的反应时间误差。
5.2.2 跷跷板自由状态下测量往返一次全程的时间。测试数据如表2:
表2 跷跷板往返一次时间检测
分析同上。
5.2.3跷跷板自由状态下小车保持平衡测试。(配重200克) 测试结果如表3:
表3 跷跷板保持平衡测试
分析:由以上数据可得,随着配重物距A端距离的不断增加系统进入平衡态所需的总时间逐渐减小,而平衡态时最大振幅基本不变。这是因为配重物向中心靠拢,对于支点的力矩不断减小,惯性亦减小,致使平衡态所需的总时间逐渐减小。
5.2.4 压线定位测试。测试数据如下表:
表4 跷跷板压线定位测试
分析:绝大部分定位都是小车前进方向的前头两个探头全部压上定为线方才恰好停车,在极少数情况下(跷跷板上寻迹线弯度较大时),小车前方探头还未接触定位线甚至刚开始起跑就会停车,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当寻迹线弯度较大,小车不能有效纠正过大偏差时,导致前方两探头有可能先后同时检测到黑色寻迹线,以致小车停车。
检测结果表明本设计成功地实现了题目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 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汇编》[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吴少军、刘光斌.《单片机实用低功耗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3】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高吉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教程》[M].模拟电子线路设计.2007年.第九章
【5】黄正瑾.《电子设计竞赛赛体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五章
【6】何立民.《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章.
【7】童诗白、华成英.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六章.
【8】李朝青.《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四章.
上一篇: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