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机械设备操作规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正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点击数:7831 次   录入时间:03-04 11:37:01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我厂主机DCS及MEH采用的是FOXBORO公司的IASeries,DEH采用的是西门子T3000,辅网及硫DCS采用的是科远NT-6000。部分工艺系统自带PLC,以AB和MODICON产品为主。    一、 基本检修项目及质量要求    1.1 停运前检查   1.1.1 全面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状况,将异常情况做好记录,并列入检修项目。   1.1.1.1 检查各散热风扇的运转状况。   1.1.1.2 检查不间断电源(UPS)供电电压、各机柜供电电压、各类直流电源电压及各电源模件的运行状态。   1.1.1.3 检查机柜内各模件工作状态、各通道的强制(或退出扫描状况)和损坏情况、各操作员站、控制站、服务站、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等。   1.1.1.4 检查报警系统,对重要异常信息(如冗余失去、异常切换、重要信号丢失、数据溢出、总线频繁切换等)作好详细记录。   1.1.1.5 检查各类打印记录和硬拷贝记录。   1.1.1.6 测量控制室、工程师室和电子设备间的温度及湿度。   1.1.1.7 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日志、数据库运行报警日志。   1.1.1.8 检查计算机自诊断系统,汇总系统自诊断结果中的异常记录。   1.1.1.9 检查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日常维护消缺记录,汇总需停机消缺项目。   1.1.1.10 对于现场总线和远程输入/输出(I/O)就地机柜,进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检查记录。   1.1.2 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对于储存在易失存储器(如RAM)内的数据和文件,应及时上传并备份。    1.2 停运后检修   1.2.1一般规定:   1.2.1.1 检修前,应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停电程序(见第3.3.1条)停运设备,关闭电源,拔下待检修设备电源插头。   1.2.1.2 电子设备间、工程师室和控制室内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有足够容量,调温调湿性能应良好;其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应符合GB2887或制造厂的规定。   1.2.1.3 所有电源回路的熔丝和模件的通道熔丝,应符合使用设备的要求,如有损坏应作好记录,查明原因后更换相同容量与型号的熔丝。   1.2.1.4 计算机设备外观应完好,无缺件、锈蚀、变形和明显的损伤。   1.2.1.5 检查各计算机设备应摆放整齐,各种标识应齐全、清晰、明确。   1.2.1.6 在系统或设备停电后进行设备的清扫。   1.2.1.7 对于有防静电要求的设备,检修时必须做好防静电措施,工作人员必须带好防静电接地腕带,并尽可能不触及电路部分;拆卸的设备应放在防静电板上,吹扫用压缩空气枪应接地。   1.2.1.8 吹扫用的压缩空气须干燥无水、无油污,压力宜控制在0.05MPa左右;清洁用吸尘器须有足够大的功率,以便及时吸走扬起的灰尘;设备清洗须使用专用清洗剂。   1.2.1.9 所有机柜的内外部件应安装牢固,螺钉齐全;各接线端子板螺钉、接地母线螺钉应无松动。   1.2.1.10 计算机设备间连接电缆、导线应连接可靠,敷设及捆扎整齐、美观,各种标志齐全、清晰。   1.2.2 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服务站硬件检修:   1.2.2.1 确认待检修设备已与供电电源可靠分离后,打开机箱外壳。   1.2.2.2 检查线路板应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线路板上各元器件应无脱焊;内部各连线或连接电缆应无断线,各部件设备、板卡及连接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   1.2.2.3 清扫机壳内、外部件及散热风扇。清扫后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散热风扇转动灵活。   1.2.2.4 装好机箱外壳,检查设备电源电压等级应设定正确。   1.2.2.5 接通电源启动后,设备应无异音、异味等异常现象发生,能正常地启动并进入操作系统,自检过程无出错信息,各状态指示灯及界面显示正常;检查散热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对于正常工作时不带显示或操作设备(键盘或鼠标)的服务站,可接上显示或操作设备进行检查。   1.2.3 控制站检修:   1.2.3.1 机组及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各系统设备停运,控制系统退出运行;停运待检修的子系统和设备电源。   1.2.3.2 对每个需清扫的模件的机柜和插槽编号、跳线设置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   1.2.3.3 清扫模件、散热风扇等部件;检查其外观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插件无锈蚀、插针或金手指无弯曲、断裂;模件上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跳线和插针等设置正确、接插可靠;熔丝完好,型号和容量准确无误;所有模件标识应正确清晰。   1.2.3.4 检查控制站模件的掉电保护开关或跳线设置应正确。带有后备电池的模件,其后备电池应按照制造厂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检查更换;更换新电池时,应确保失电时间在允许范围内。   1.2.3.5 模件检查完毕,机柜、机架和槽位清扫干净后,按照模件上的机柜和插槽编号将模件逐个装回到相应槽位中,就位必须准确无误、可靠。   1.2.3.6 模件就位后,仔细检查模件的各连接电缆(如扁平连接电缆等)应接插到位且牢固无松动,若有固定螺丝和/或卡锁,则应紧固固定螺丝并将卡锁入扣。   1.2.3.7 模件通电前,对带有熔丝的模件,应核对熔丝齐全,容量正确;模件通电后,各指示灯应指示正确,散热风扇运转正常。   1.2.3.8 配有显示器和/或键盘/鼠标接口的控制站,若有必要则连接显示和操作设备(键盘、鼠标)进行检查。   1.2.4 计算机外设检修。   1.2.1 显示器检修内容包括:   a) 停电,断开显示器的电源连接。   b) 显示器内、外清扫,用专用清洗液清洁显示屏;检修后外观应清洁无灰、无污渍,内部检查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插头、连线应正确、无断线、无松动,并紧固各部件;外部检查显示器信号电缆应无短路、破损断裂等缺陷;测量设备绝缘应符合要求。 4   c) 显示器检修复原后上电检查,显示器画面应清晰,无闪烁、抖动和不正常色调;亮度、对比度、色温、聚焦、定位等按钮功能正常;仔细调整大屏幕显示器,整个画面亮度色彩应均匀。   1.2.2 打印机检修内容为:   a) 打印机停电,断开打印机电源插头与电源的连接。   b) 清扫打印机,清除打印机内纸屑,清洁送纸器和送纸通道,外观检查应清洁无灰、无污渍,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无异常现象,各连接件或连接线的连接应正确,无松动、断线现象,并紧固各部件;.测试绝缘应符合要求;对打印机的机械转动部分上油,油量不宜过多。   c)检查打印机各开关和各有关参数设置正确。   d) 喷墨打印机,接通电源后执行打印机白检程序,检查打印内容应字符正确,字迹清楚,无字符变形、缺线或滴墨现象;更换墨盒时,墨盒的型号与机型须对应。   e) 激光打印机,上电执行打印机自检程序,检查打印内容应字符正确,字迹清楚,无字符变形、黑线或墨粉黏着不牢现象。   1.2.3 鼠标检修内容为:   a) 关闭计算机电源,拔下鼠标与计算机的连接接头。   b) 清洁鼠标,仔细清洁球体、滑轮、光电鼠标反光板,清洁后应无灰、无污物。   c) 检查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连线应无断线破损,连接应正确无松动,紧固各安装螺丝。   d) 恢复与系统的连接,上电后操作鼠标,应灵活无滞涩,响应正确。   1.2.4 键盘检修内容为:   a)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操作每个键,如发现无反应、不灵活或输入错误的键,记录其位置。   b) 关闭计算机电源,拔下键盘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头;清洁键盘,清除键盘内部异常现象,重点检修已有缺陷记录的按键;检修后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线或电缆应无松动断线,键盘的触点及与计算机的接口应完好,外观应无灰、无污渍。   c) 恢复与系统的连接,上电重新检查测试键盘的每个键,各键应反应灵敏、响应正确。   1.2.5 网络及接口设备检修:   1.2.1 通信网络检修内容为:   a) 系统退出运行。   b) 更换故障电缆和/或光缆;检修后通信电缆应无破损、断线,光缆布线应无弯折;电缆或光缆应绑扎整齐、固定良好。   c) 检查通信电缆、保护套管的接地应良好。   d) 测量绝缘电阻、终端匹配器阻抗,应符合规定要求。   e) 紧固所有连接接头(或连接头固定螺丝)、各接插件(如RJ45、AUI、BNC等连接器)和端子接线;检修后手轻拉各连接接头、接插件和端子连线,应牢固无松动。 5   f) 通电后,检查模件指示灯状态或通过系统诊断功能,确认通信模件状态和通信总线系统应工作正常,无异常报警。冗余总线应处于冗余工作状态,交换机、集线器、耦合器、转发器、总线模件等通电后指示灯均应显示正常。   g) 通过系统诊断工具/功能或其他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查看每个控制子系统,所有I/O通道及其通信指示均应正常。   1.2.2 网络接口设备检查内容为:   a) 检查前应关闭设备电源,各连接电缆和光缆做好标记,然后拆开各电缆和光缆连接,并及时包扎好拆开的光缆连接头,以免受污染。   b) 对交换机、集线器、耦合器、转发器、光端机等网络设备内、外进行清扫、检修,紧固接线;检修后设备外观应清洁无尘、无污渍。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线或电缆的连接应正确、无松动、无断线;各接插头完好无损,接触良好;测试风扇和设备的绝缘应符合要求。   c) 仔细检查各光缆接口、RJ45接口和/或BNC接口等,应无断裂、断线和破碎、变形,连接正常可靠。   d) 装好外壳;上电检查,应无异音、异味,风扇转向正确;自检无出错,指示灯指示正常。   1.2.6 电源设备检修:   1.2.6.1 自备不间断电源(UPS)检修内容为:   a) 机组停运,系统退出运行。正常停运热控自备UPS电源所供电的用电设备,然后关掉UPS的开关,拔掉UPS的连接插头。   b) UPS清扫检修后,外观检查应清洁无灰、无污渍;输出侧电源分配盘电源开关、熔丝及插座应完好;紧固各接线;UPS蓄电池应无漏液,否则应更换蓄电池。   c) 接通电源,热控自备UPS启动自检正常,各指示灯应指示正常,无出错报警;测量UPS电源各参数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1.2.6.2 模件电源、系统电源和机柜电源检修内容为:   a) 清扫与一般检查:   1) 停用相关系统,对各电源插头或连线做好标记后拔出。   2) 清扫电源设备和风扇,小心拆下电源内部配件,仔细检查内部印刷线路板上应无烧焦痕迹,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线、连接电缆、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应无断线或松动,并重新紧固;电源内部大电容应无膨胀变形或漏液现象,否则应更换为相同型号规格的电容;检查熔丝,若有损坏应查明原因后换上符合型号规格要求的熔丝。   3) 测量变压器一次侧、二次侧之间和一次侧端子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规定。   4) 复原电源内部配件,检修后设备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根据记录标记插好所有插头并确认正确后上电。   b) 上电检查试验:   1) 通电前检查电源电压等级设置应正确;通电后电源装置应无异音、异味,温升应正常;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   2) 根据要求测量各输出电压应符合要求。 6   3) 启动整个子系统,工作应正常无故障报警,电源上的各指示灯应指示正常。   4) 对于冗余配置的电源,关闭其中任何一路,检查相应的控制器应能正常工作,否则应进行处理或更换相应电源。   1.2.7 主时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标准时钟装置:   1.2.1 切断主时钟系统电源,清洁主时钟或GPS标准时钟装置,清洁后外观应无灰、无污渍。   1.2.2 检查主时钟各通信接口连接应正确,通信电缆完好无损;启动主时钟,进行主时钟与标准时间的同步校准。   1.2.3 检查GPS天线安装应垂直,四周应无建筑物或杂物遮挡;天线插头应接插可靠、牢固无松动,馈线应无破损断裂。   1.2.4 检查GPS标准时钟装置各通信接口应连接正确,通信电缆完好无损;开启电源,装置进行初始化和自检,应无出错;初始化和自检结束后,GPS卫星锁定指示应正常;若GPS失步,则装置内部守时时钟应工作正常。   1.2.5 启动各站的时钟校正功能,校正各站时间的显示,使其主时钟或GPS标准时钟装置同步。   1.2.8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1.2.8.1 PLC系统退出运行;关闭电源。   1.2.8.2 清扫检修PLC机柜、机架、PLC模件及散热风扇;清扫后设备应清洁无灰、无污渍;风扇转动正常无卡涩。   1.2.8.3 检查PLC后备电池,电量不足应及时更换新电池。   1.2.8.4 检查带有熔丝的模件通道,其熔丝容量应符合要求;若熔丝已损坏,应查明原因后再予以更换。   1.2.8.5 松开各模件接线端子排固定螺丝,拔出接线端子,检查:   a) 端子排中与模件插头对应的卡簧应无变形、松动;各接线端子的接线号应齐全,接线应整齐美观,无裸露线。   b) PLC各模件中的电子元器件应无烧痕、破损、焊点松动现象;元件间连接插针应无变形、磨损;对模件安装底板各变形的插针进行矫正,插针断裂的底板应进行更换;检修后要求底板固定牢固、插针完整、无变形和断裂。   c) 检查所有PLC的I/O柜及中间柜的通信电缆接头、分离器和分支器等应连接良好,特别是接头内的屏蔽线须固定扎实。   d) 恢复系统,检查各I/O模件、回路接线和插件应紧固无松动,各设置开关(DIP开关)和跳线设置正确。   1.2.8.6 确认电缆接线正确后,恢复供电;检查风扇转向正确,各模件指示灯指示正常,并在显示器上确认所有PLC就地柜通信正常,无报警和出错信息。   1.2.8.7 检查站点间、站点与计算机间以及各I/O模件和中央处理单元(CPU)之间的通信应正常。   1.2.8.8 检查远程I/O子系统和控制器间、主机和控制站间的通信应正常。    1.3 软件检查   1.3.1 操作系统检查:   1.3.1.1 通电启动各计算机,启动显示画面及白检过程应无出错信息提示,否则予以处理。    1.3.1.2 通常操作系统上电自启过程应无异常或出错信息提示;若出现提示错误并自动修复,应重新正常停机后再次启动操作系统一次,检查错误应完全修复,否则应考虑备份恢复或重新安装。   1.3.1.3 启动操作系统后,宜关闭所有应用文件,启动磁盘检测和修复程序,对磁盘错误进行检测修复。   1.3.1.4 检查并校正系统日期和时间。   1.3.1.5 搜索并删除系统中的临时文件,清空回收站;对于不具备数据文件自动清除功能的各计算机站,应对无用的数据文件进行手工清理。   1.3.1.6 检查各用户权限、账号口令、审核委托关系、域和组等设置应正确,符合系统要求;检查各设备和/或文件、文件夹的共享或存取权限设置应正确,符合系统要求。   1.3.1.7 检查硬盘剩余空间大小,应留有一定的空余容量;宜启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优化硬盘。   1.3.2 应用软件及其完整性检查:   1.3.2.1 计算机控制系统逻辑组态修改等工作完成后,须再次进行软件备份。   1.3.2.2 根据制造厂提供的软件列表,检查核对应用软件应完整。   1.3.2.3 根据系统启动情况检查,确认软件系统完整。   1.3.2.4 启动应用系统软件过程应无异常,无出错信息提示(对于上电自启的系统,此过程在操作系统启动后自动进行)。   1.3.2.5 分别启动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的其他应用软件,应无出错报警。   1.3.2.6 使用提供的实用程序工具,扫描并检查软件系统完整性。   1.3.2.7 启动计算机控制系统自身监控、查错、自诊断软件,检查其功能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1.3.3 权限设置检查:   1.3.3.1 检查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的用户权限设置,应符合管理和安全要求。   1.3.3.2 检查各网络接口站或网关的用户权限设置,应符合管理和安全要求。   1.3.3.3 检查各网络接口站或网关的端VI服务设置,关闭不使用的端VI服务。   1.3.4 数据库检查:   1.3.1 数据库访问权限设置应正确,符合管理和数据安全要求。   1.3.2 对数据库进行探寻,各数据库或表的相关信息应正确。   1.3.3 数据库日志记录若已满,应立即备份后清除。    2 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    2.1 控制系统基本性能试验   2.1.1 冗余性能试验:   2.1.1.1 操作员站和服务站冗余切换试验:   a) 对于并行工作的设备,如操作员站等,停用其中一个或一部分设备,应不影响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b) 对于冗余切换的设备,当通过停电或停运应用软件等手段使主运行设备停运后,从运行设备应立即自启或切换至主运行状态。   c) 按同样方法进行反向切换试验。   d) 将系统恢复正常。    e) 上述试验过程中,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热工设备故障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   2.1.1.2 控制站主控制器和模件冗余切换试验:   a) 主控制器和模件通电前,检查熔丝应齐全、容量正确。   b) 主控制器和模件通电后,检查各指示灯显示应与正常的实际状况相符。   c) 选择下列方法进行主控制器和模件的冗余切换试验:   1) 取出主运行的主控制器和模件的熔丝;   2) 复位主运行的主控制器和模件;   3) 将主运行的主控制器和模件拔出(模件可带电插拔时)。   d) 按同样方法进行反向切换试验。   e) 将主控制器和模件恢复正常。   f) 试验过程中,系统应能正常、无扰动、快速的切换到从运行主控制器和模件运行或将从运行主控制器和模件改为主运行状态,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模件故障和冗余失去等相关报警外,系统应无任何异常发生。   2.1.1.3 通信总线冗余切换试验:   a) 试验前进行下列检查:   1) 总线电缆应无破损、断线;   2) 接插件接插应牢固、接触良好,端子接线正确、牢固;   3) 检查总线终端电阻值正常,接线牢固,交换机、集线器、总线模件指示灯显示正常;   4) 通过诊断系统或总线模件工作指示好裣查崽敛黝工作正常,冗余总线应处于冗余工作状态。   b) 投切通信网络上任意节点的设备,总线通信应正常。   c) 在通信网络任意节点上轮流切断节点设备与总线间的某一通信连接线,系统应无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   d) 选择下列方法,进行通信总线冗余切换试验:   1) 切断主运行总线模件的电源;   2) 拔出主运行总线的插头;   3) 断开主运行总线电缆或终端匹配器;   4) 模拟其他条件。   e) 同样方法进行c)~d)的反向切换试验。   f) 将系统恢复正常。   g) 试验过程中,通信总线应自动切换至冗余总线运行;指示灯指示和系统工作应正常;检查系统数据不得丢失、通信不得中断、热工设备故障报警正确、诊断画面显示应与试验实际相符。   2.1.1.4 模件、系统或机柜供电冗余切换试验:   a) 模件、控制系统及机柜的自投供电或n+l冗余供电系统,应逐一进行以下冗余切换试验:   1) 切断工作电源回路,检查备用供电须自动投入;   2) 对于n+1冗余供电系统,切断任一路供电;   3) 按同样方法对1)~2)进行反向切换试验。   b) 将系统恢复正常。   c) 上述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工作正常,中间数据及累计数据不得丢失,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热工设备故障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   2.1.1.5 控制回路冗余切换试验:   a) 计算机控制系统投运,与控制回路相关的主控制器和模件投运正常。   b) 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控制回路冗余切换试验:   1) 利用手操器等设备手动使控制回路输出一个固定的值或状态,然后将相关的主运行状态下的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复位或断电;   2) 直接将相关的主运行状态下的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复位或断电。   c) 同样方法进行控制回路反向冗余切换试验。   d) 将系统恢复正常。   e) 试验过程中观察控制回路输出应无变化和扰动,检查备用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的运行状态应正确。   2.1.2 系统容错性能试验:   2.1.2.1 在操作员站的键盘上操作任何未经定义的键,或在操作员站上输入一系列非法命令,操作员站和控制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他异常现象。   2.1.2.2 进行部分系统和外围设备的重置试验:   a) 关闭控制站的系统电源(冗余配置时,则全部关闭),30s后重新闭合。   b) 关闭运行的显示器电源,然后再合上。   c) 关闭运行的操作员站主机电源,然后再合上。   d) 关闭运行的通信站主机电源,然后再合上。   e) 分别关闭打印机电源,然后再合上(正在打印和未在打印时分别进行)。   f) 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运行正常,不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故障诊断显示应与实际相符。   2.1.2.3 模件热拔插试验:   a) 确认待试验模件具有热拔插功能。   b) 拔出一模件,画面应显示该模件的异常状态,控制系统或设备应自动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到手动工况、执行器保位等);在拔出和插入模件的过程中,控制系统的其他功能应不受任何影响。   c) 在某一被试验I/O模件通道输入电量信号并保持不变,带电插拔该I/O模件重复两次,应对系统运行、过程控制和其他输入点无影响,画面应显示该模件对应的拔出和插入的状态,其对应的物理量示值热插拔前后应无变化。   2.1.3 系统实时性测试:   2.1.3.1 调用显示画面响应时间:通过连续切换操作员站显示画面10次,通过程序(或秒表)测量最后一个操作到每幅画面全部内容显示完毕的时间。计算操作员站画面响应时间的平均值应小于1.5s(一般画面不大于ls;最复杂画面小于2s),或不低于制造厂出厂标准。   2.1.3.2 显示画面显示数据刷新时间:观察显示器过程变量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变化,通过程序(或秒表)测试变化20次的总时间。计算显示画面上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的刷新周期应保持为ls,且图标和显示颜色应随过程状态变化而变化。   2.1.3.3 开关量采集的实时性:选择数个开关量通道,接入测试用开关量信号,按设计开关量采样周期交替改变状态。通过开关量变态打印功能检查开关量信号采集的实时性。变态打印结果应与设定采样周期相符。   2.1.3.4 控制器模件处理周期:通过程序分别测试模拟量和开关量的处理周期,应满足模拟量控制系统不大于250ms,开关量控制系统不大于l00ms。快速处理回路中,模拟量控制系统不大于125ms,开关量控制系统不大于50ms。   2.1.4 系统响应时间的测试:   2.1.1 将开关量操作输出信号直接引到该操作对象反馈信号输入端,记录操作员站键盘指令发出到屏幕显示反馈信号的时间,重复10次取均值。操作信号响应时间平均值应不大于2.0s。   2.1.2 将模拟量操作输出信号直接引到该操作对象反馈信号输入端。记录操作员站键盘指令发出,到屏幕显示反馈信号的时间(或在工程师站选择一站的模拟量测点,通过键盘输入信号值,观察、记录该信号发出至另一站显示器上数据变化时间)。重复10次取均值。操作信号响应时间平均值应不大于2.5s。   2.1.5 系统存储余量和负荷率的测试:   2.1.1 通过系统工具或其他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检查每个控制站的内存和历史数据站(或具有历史数据存储功能)的外存容量及使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内存余量应不少于40%。   b) 外存余量应不少于60%。   2.1.2 通过系统工具或其他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测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负荷率和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各负荷率应在不同工况下测试5次,每次测试时问lOs,取平均值,应满足:   a) 所有控制站的中央处理单元在恶劣工况下的负荷率应不大于60%。   b) 操作员站、服务站的中央处理单元在恶劣工况下的负荷率应不大于40%。   c) 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以太网应不大于20%,其他网络应不大于40%。   2.1.6 抗干扰能力试验:   2.1.6.1 当计算机控制系统使用环境变化时,应进行抗干扰能力试验。   2.1.6.2 现场引入干扰电压的测试:   a) 用变压器作干扰源,从现场电流、热电偶、热电阻信号回路中引入共模干扰电压和差模干扰电压,在控制站I/O输入端子处测量实际共模和差模干扰电压值(测试方法参见附录C)。   b) 若现场引入干扰电压的测试条件无法满足时,也可在模拟量信号精确度测试的同时,在控制站I/O输入端子处测量从现场引入的共模和差模干扰电压值。   c) 实际测得的最大共模干扰电压值应小于输入模件抗共模干扰电压能力的60%。   d) 实际测得的差模信号引起的通道误差应满足公式(1)要求:   00)10/(%20/≤NMRNU (1)   式中:   UN%%——输入端子处测得的交流分量峰峰值与该点满量程之比; 11   DL/T774—2004   NMR——差模抑制比,按公式(2)计算: −=minmaxac22lg20UUUNMR (2)   式中:   Umax——加干扰后测得最大值;   Umin——加干扰后测得最小值;   Uac——输入的量程中值信号。   2.1.6.3 抗射频干扰能力的测试:用频率为400MHz~500MHz、功率为5W的步话机作干扰源,距敞开柜门的机柜1.5m处发出信号进行试验,计算机系统应正常工作,记录测量信号示值变化范围应不大于测量系统允许综合误差的两倍。   2.1.7 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   2.1.1 模件信号处理精度测试时,应保证标准信号源(校正仪)的阻抗与模件阻抗相匹配,内外供电电源相对应。   2.1.2 检查每个通道的转换系数,应符合测量系统量值转换要求。   2.1.3 对于新建或大修机组,每块模块的I/O通道应逐点进行精度测试;对于中、小修和其他情况,每块模件上可随机选取1~6个通道(见表1)。   表1 输入模件通道精度标准 信号类型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控制系统  计算机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