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工艺规程
点击数:7831 次 录入时间:03-04 11:37:01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基本误差
回程误差
模件通道数
通道
抽样点的方和根
1
4
8
16
32
电流
mA
±0.2%
±0.15%
0.1%
随机抽取样通道
1
1
2
3
4
直流电压
V
1
1
2
3
4
直流电压(0~1)
V
±0.3%
±0.2%
0.15%
1
1
2
3
4
脉冲
Hz
±0.2%
±0.15%
0.1%
1
1
2
3
4
热电偶
mV
±0.3%
±0.2%
0.15%
1
1
2
4
6
热电阻
Ω
±0.3%
±0.2%
0.15%
1
2
3
4
6
2.1.4 模拟量输入(AI)信号精度测试:
a) 用相应的标准信号源,在测点相应的端子上分别输入量程的0、25%、50%、75%、100%信号,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手操器)读取该测点的显示值,与输入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b) 记录各测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表1的精度要求。
2.1.5 脉冲量输入(PI)信号精度测试:
a) 用标准频率信号源,在测点相应的端子上分别输入量程的10%、25%、50%、75%、100%信号,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手操器)读取该测点的显示值与输入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b) 记录各测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检查触发电平,均应满足表1要求(或制造厂出厂精度)。
2.1.6 模拟量输出(AO)信号精度测试:
a) 通过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或手操器),分别按量程的0、25%、50%、75%、100%设置各点的输出值,在对应模件的输出端子,用标准测试仪测量并读取输出信号示值,与输出的标准计算值进行比较。
b) 记录各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表2的精度要求。
表2输出模件通道精度标准
AO信号类型
基本误差
回程误差
电流
mA
±0.25%
±0.125%
电压
V
±0.25%
±0.125%
脉冲
Hz
±0.25%
±0.125%
2.1.7 脉冲量输出(PO)信号精度测试:
a) 通过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或手操器)分别按量程的10%、25%、50%、75%、100%设置各点的输出值,分别在各输出端子上用标准频率计测量并读取示值。与输出的标准计算值进行比较。
b) 记录各测点的测试数据,计算测量误差,应满足制造厂出厂精度要求。
2.1.8 开关量输入(DI)信号正确性测试:
a) 通过短接/断开无源接点或加入/去除电平信号分别改变各输入点的状态,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上检查各输入点的状态变化。
b) 记录测试的各点状态变化,应正确无误。
2.1.9 中断型[事件顺序记录(SOE)]开关量输入通道的正确性检查:
a) 通过开关量信号发生器,送出间隔时间在lms~5ms问的3~5个开关量信号,至SOE信号的输入端,改变信号发生器信号的间隔时间,直至事件顺序记录无法分辨时止。事件顺序记录的分辨力应不大于lms;报警显示、打印信号的次序及时问顺序,应与输入信号一致;重复打印时,时序应无变化。
b) 若无开关量信号发生器,可在不同站的SOE信号输入端同时输入信号(如将不同站的SOE信号输入端连接到同一开关上,然后合、断开关),观察操作员站上SOE报警列表中的显示和打印记录时间、内容,应与输入信号一致,且在信号发生和消失的间隔内不应重复打印。
2.1.10 开关量输出(D0)信号正确性测试:
a) 通过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分别设置“0’’和“1’’的输出给定值,在相应模件输出端子上测量其通/断状况,同时观察开关量输出指示灯的状态。
b) 记录各点的测试状态变化,应正确无误。
2.1.8 通道输出自保持功能检查:
a) 在操作员站上对被测模件通道设置一输出值,在相应模件输出端子上测量、记录输出值。
b) 将该相应模件电源关闭再打开,在相应输出端子上再次测量记录输出值。
c) 该模出量断电前后的两次读数均应在精度要求的范围内。
d) 该模出量上述操作前后的两次读数之差的一半所计算的示值最大误差值,也应不大于模件的允许误差。
2.2 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试验
2.2.1 系统组态和在线下载功能试验:
2.2.1.1 检查工程师站权限设置应正确,以工程师级别登录工程师站。
2.2.1.2 打开工程师站中的系统组态软件,按照组态手册离线建立一个组态,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进行编译生成,检查确认组态软件功能应正常。
2.2.1.3 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电启动后,通过工程师站组态工具,将控制站中任一主控制器或功能模件的组态回读到工程师站中;然后再将此组态(或修改组态并确认正确后)下载到原主控制器或功能模件中,当新的组态数据被确认下载后,系统原组态数据应自动刷新;确认整个操作过程中控制系统应无出错或死机等现象发生。
2.2.2 操作员站人机接口功能试验:
2.2.2.1 检查操作员站权限设置应正确,以操作员级别登录操作员站。
2.2.2.2 检查各流程画面、参数监视画面等应无异常。
2.2.2.3 通过功能键盘(鼠标),在操作员站上对各功能和画面中的任意被控装置逐项进行操作。检查各显示画面应显示正常,各功能键或按钮与各功能画面的连接、所有操作的对应结果应正确无误。对于任何未经定义的键操作时,系统不得出错或出现死机情况。
2.2.2.4 调用各类主要画面(如流程画面、参数监视画面、实时趋势曲线显示画面、报警显示画面等)应显示正常;检查各动态参数和实时趋势曲线应自动刷新,刷新时间应符合要求。
2.2.2.5 检查各报警画面、报警窗口和报警确认功能应正常,报警提示和关联画面连接应正确。
2.2.2.6 检查历史数据检索画面应显示正常,输入需检索的数据(如测点名、测点编号)和检索时间段,系统应正确响应,并显示相应的记录(如历史数据报表或历史数据曲线、历史事件报表、操作记录等)。请求打印,打印结果应与显示结果相同。
2.2.2.7 检查系统运行状态(系统自诊断信息)画面,显示应与实际相符。
2.2.2.8 检查帮助和/或操作指导画面应显示正常。
2.2.3 报表打印和屏幕拷贝功能试验:
2.2.3.1 检查报表管理功能画面应显示正常;启动报表定时打印功能,检查定时打印的报表格式、内容和时间,应符合要求。
2.2.3.2 通过功能键盘(鼠标),在操作员站上选中需要打印的报表,触发随机(召唤)打印功能,系统应即时打印出选中的报表,其格式、内容和时间应符合要求。
2.2.3.3 选择一幅流程图画面,触发屏幕拷贝功能,检查硬拷贝内容和画面显示应一致。 14DL/T774—2004
2.2.3.4 触发事件追忆报表中的任一开关量信号动作,检查事件追忆报表应打印正常,数据和被触发的开关量信号,动作前后时间应正确。
2.2.4 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试验:
2.2.1 从历史数据库中选取一组记录点,内容应包括模拟量、开关量、操作记录、系统事件等。2.2.2 分别组态当前时段(短期)的历史数据报表和曲线,显示并打印,检查报表、曲线的数据和时间应正确,整个操作过程应无故障报警。
2.2.3 分别组态已转储至磁带或光盘(长期)的历史数据报表和曲线,系统应提示需提供己转储时段的历史数据磁带或光盘;插入相应的磁带或光盘,予以激活,显示并打印,检查报表、曲线的数据和时间应正确,整个操作过程应无故障报警。
2.2.5 性能计算功能检查:
2.2.1 检查与性能计算相关的所有测点应正确,计算报表及画面应显示、打印正常。
2.2.2 启动性能计算应用程序,应无出错报警。
2.2.3 协同有关部门检查性能计算精度,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进行调整或组态修改。
2.2.6 通信接口连接试验:
2.2.6.1 系统上电,通信接口模件各指示灯指示正确。
2.2.6.2 启动通信驱动软件,系统应无出错信息。
2.2.6.3 利用网络软件工具或专用的通信检测软件工具,确认通信物理连接应正确有效。利用应用软件或模拟方法检查测试数据收发正常,实时性应达到设计要求。
2.2.6.4 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其他专用装置的接口和通信,应检查确认连接完好,通信数据正确无误。
2.3 自备不间断电源(UPS)试验
2.3.1 自备UPS性能测试:
2.3.1.1 将UPS电流输入端接到交流0~250V调压器的输出端,调压器的输入端连接到交流220V电源上,合上电源。将调压器调至交流190V、交流220V和交流250V(根据UPS手册而定),分别测量UPS电源的输出电压,均应在交流(1统。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控制系统 计算机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