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测量系统的检查与校准
点击数:7213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5:02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维修保养
温度测量系统的检查与校准
3.8.1 测温系统的检查与质量要求
3.8.1.1 感温件
a.在一般管道中安装感温件时,保护套管端部,应能达到管道中心处。对于高 温高压大容量机组的主蒸汽管道,感温件的插入深度应在70~100mm之间,或采 用热套式感温件。
b.在其他容器中安装感温件时,其插入深度,应能较准确反映被测介质的实际 温度。
c.感温件保护套管的垫圈应按表10用。
d.为保护煤粉管道上的感温件保护套管,应在套管附近来煤方向上安装保护 罩。
e.在直径小于76mm的管道上安装感温件时,应加装扩大管或选用小型感温 件。
f.感温件插座材质应与主管道相同,对于高温高压管道上的插座,应具有材质 检定报告。
g.保温管道及设备上感温件的外露部分应保温良好。
h.感温件应具有正确、明显的标志牌;接线盒完整、接线牢固。
i.测量金属表面温度的热电偶,应与被测表面接触良好,靠热端的热电极应沿 被测表面敷设至少50倍热电极直径的长度,并应很好地保温,两热电极之间也应 很好地绝缘。
j.测量过热器管壁温度的感温件,应装在高温水泥保温层与联箱之间的中部附 近,即安装在顶棚管以上50mm的保温层内。
3.8.1.2 补偿导线
a.补偿导线的截面积采用0.5、1、1.5mm2。
b.对于新敷设的补偿导线,或在使用中有问题的补偿导线,均应进行校准。
c.补偿导线的校准方法与热电偶相同。补偿导线的校准点应不少于3点。
d.在0~100℃范围内补偿导线热电势的误差,不应超过表11中的规定。
e.补偿导线型号应与热电偶分度号相配。
f.补偿导线敷设时,应穿在金属管或金属软管中,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其敷设走向应避开较高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超过60℃时,应采用耐高温补偿 导线。
g.补偿导线端头应有+、-号标志。
h.补偿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和极间绝缘电阻,用250V绝缘表测量,应不低于2M Ω。
i.补偿导线和热电偶连接点处的温度应低于70℃,极性连接应正确。
3.8.1.3 补偿盒
a.补偿盒外壳应标有热电偶分度号、平衡点温度、供电电压等。补偿盒内的电 阻和接线应完整无缺。
b.补偿盒的校准随主设备大修在实验室进行。校准点在常用温度范围内选取, 应不少于3点(一般在平衡点温度上下选取)。校准误差不应超过表12中规定的允许 误差。
c.补偿盒在运行中应定期作电源电压和补偿误差检查。对于主要温度表中的补 偿盒,应每季度检查一次,误差应不超过±2℃。
d.补偿盒应装在端子箱内。
3.8.1.4 端子箱
a.端子箱周围环境温度应不高于50℃。
b.端子箱的位置到各测点的距离应适中,端子箱至最远测点的敷线长度不应大 于25m。
c.端子箱应密封,所有进出线应有标志头。端子箱表面应有编号、名称和用途 标志。
3.8.1.5 切换开关
a.解体清洗各零部件。
b.固定接点和铜刷整磨后应清洗干净。开关盖的轴套间隙应适中。
c.铜刷应接触良好,弹性合适。开关在切换时,铜刷应在固定接点的中间。开 关盖应用胶垫密封,点序数字清晰。
d.干簧管切换开关的永久磁铁与干簧管之间的距离应为2~3mm。
e.开关的焊线应牢固。用接插件连接的开关,其插头、插座应清洗干净并接触 良好。
f.检修完毕后的切换开关,其接触电阻应小于0.05Ω。
3.8.1.6 线路电阻
a.显示仪表的外接线路电阻的误差要求为:对于热电偶测温系统不超过±0.1 Ω,对于热电阻不超过±0.05Ω。
b.对于热电偶测温系统,线路电阻包括热电偶电阻、补偿导线电阻、冷端温度 补偿电桥等效电阻、连接导线电阻以及外接线路调整电阻。
c.对于测量推力瓦或支持瓦温度的电阻温度计测温系统,线路电阻应包括瓦本 体内、外的引线电阻。
d.外接线路调整电阻用锰铜电阻丝双绕制作。
3.8.2 测温系统的校准与技术标准
3.8.2.1 温度测量系统在大小修后应作系统校准,校准点不少于5点,其中应包括 常用点。
3.8.2.2 测温系统的综合误差要求如下:
a.对于一般仪表应不大于该测量系统的允许综合误差。
b.对于主蒸汽温度表和再热蒸汽温度表,其常用点的综合误差应不大于允许综 合误差的1/2。
3.8.2.3 测温系统允许综合误差
a.热电偶配指示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补偿导线、补偿盒、线路 电阻和指示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b.热电偶配记录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补偿导线和记录仪表的允 许误差的方和根。
c.热电阻配指示仪表(记录仪表)的测温系统,其允许综合误差为线路电阻和指 示仪表(记录仪表)的允许误差的方和根。
本文关键字:测量 维修保养,机械设备 - 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