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动机三项规程
点击数:7320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6:05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径向间隙
周向间隙
30以下
4D/1000
0.2
35-70
3.5D/1000
0.3
25-100
3D/1000
0.3
100以下
不超过0.3
0.3
D:滚动轴承内径单位mm
轴承要用专用拔持器拔出,不得损伤轴表面。
新轴承装入前应清洗,用油加温100-130度后,用套筒压入轴内。
流器的钩槽和倒角:
抽芯→准备→钩槽→倒角→打磨→吹风→检查→总结
芯:把电枢放在V型木块上,并能自由转动。
准备:用粘胶带及绝缘纸将整流器端部保护好,防止屑末进入绕组。
钩槽:用专用手锯锯槽,注意不要划伤整流面,深度见维修规程。
倒角:倒角时走向要平直,倒削量要均匀,与整流面垂直成45度角,不得划伤整流面。
打磨:用240#砂纸或400#砂纸或专用油石精磨,用力均匀去毛刺。
吹风:注意倒角铜屑及云母粉末要清理干净不得进入绕组,要戴好保护眼镜。
检查:拆除端部所贴胶带或绝缘纸。
流器车削:
抽芯→上机床→找正→车削→打磨→钩槽→倒角→打磨
枢上机床进行偏心度及平行度找正,误差应小于0.1-0.2mm,精车线速度应100m/分,进给量为0.05mm,光洁度应5度以上,粗车150-600米/分,进给量0.1-0.2mm。
经常检查包在电枢上的胶布,防止铜末进行绕组。
用专用油石360#及金相砂纸400#进行打磨,使表面光洁度在6以上。
清槽倒角后在打磨吹风除尘去污。
车削后的标准,整流棉上测量应小于0.02mm,平行度应小于0.04mm。
中性位置的调整
联络→停机→调整→观察→固定
须进行中性位置调整时,应由专人负责,认真进行。
最大调整距离在原标志线3mm之内进行左右移动刷架,运行5分钟后,火花等级处于最佳等级时即固定。
步话机与操作台联络要清楚可靠。
3-3、直流电机的试验与测量:
3-3-1、励磁线圈和电枢绕组的绝缘电阻测量:
3-3-1-1、测量前必须确认停电(电枢电源、励磁电源、PLC电源)。操作台上开关必须放在停止位置上。
量电机接线箱各部端子,确认无误已经停电,进行放电。拆开端子前做好标记及绝缘包扎处理。
测量绝缘电阻:摇表摇15秒后稳定读数,如15秒不稳定,进行1分钟,并计算吸收比。
吸收比:15秒兆欧数/60秒兆欧数≥1.3吸收比
绝缘电阻合格标准大于5MΩ(25度)
这是绕组更换及绝缘处理后,电机绕组绝缘标准。
测量部位:电枢对地及其它绕组、励磁绕组对在及其它绕组。热继电器对地及其它绕组用万用表检查。
枢整流片间直流电阻测量:
流器片间测量值与全体平均平均值之比应小于10%。
测量方法及状态判断:
阻值
状态
R=10%
正常
R<10%
局部短路
R>10%
虚焊
R=0
短路
R=∞
开路
计算法:R=mv/I-mv/rV
R:电枢电阻
mv:电枢电压
I:电流表读数
rv:电压表内阻
机运行方向的测定:
部接线应与接线图相符合。
电机运行方向的电机身标定→为正转。
电机正反方向应与操作台指示及轧机运行方向为准。
磁及换向绕组的形位差测量:
连接部分及安装螺丝不应松动,不应有变色及损伤。
各磁极相对位置尺寸应符合出厂要求。
电机线圈的极性及其连接应正确可靠。
定子与电枢空气间隙,测定4个位置以上,最大最小公差;小于3mm时为±10%,大于3mm时为±5%。
电机电流与速度关系曲线的测绘。
电机特性异常时进行校准。
当笔录仪记录曲线与原始图形差异大于5%时查明原因并调整。
交流耐压实验:
3-3-6-1、电机绕组更换及绝缘电阻处理后,进行预防性试验。
3-3-6-2、耐压试验标准:0.75*(二倍额定电压+1000V)
热继电器不进行试验。
缘电阻处理及要求:
电机因检修或其它原因受潮,绝缘电阻低于规定值时,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方法大致可分外部加热法、通电干燥法和铁损干燥法,采用何种方法由检修现场条件具体而定。
电机温升速度应在5~8度/小时。
电机干燥最高温度应低于电机温升极限值15度。
绝缘电阻值大于5MΩ稳定4~8小时后,认为干燥合格。
电机检修周期表
检修项目
周期
工时
检修人员
吹风清扫检查
每周
1天
钩槽倒角
半年 车削后异常状态
擦拭造膜
车削后 异常状态
换炭刷调压力
6个月或实际磨损
解体清洗检查
1-2年
滚动轴承清洗更换
8000小时
整流器车削
实际磨损
中性点调整
异常状态
绝缘电阻
1年 解体检查
耐压试验
大修后
电枢直流电阻测量
异常
电流速度曲线绘制
异常分析
上一页 [1] [2] [3]
本文关键字:电动机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