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后,贵定供电局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个乡镇、村用电管理的模式转变为由县供电局统一管理的模式。该局打破地域界限,将全县20个乡镇、207个行政村自行管理的管电组,按照最佳的供电网架结构重组为六个农村基层供电所,农电工由各个分散独立的“游击队员”转变为电力战线上的“正规军”成员。截止2006年底,该局农电工人数达115人,占全局职工人数的69、7%,是一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贵定供电局在建设一支稳定的农电工队伍,努力构建和谐电力,为农电工办实事等采取了一些新举措和新方法,使广大农电工深深地感到安全生产有了保障、学习技术有了奔头,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退休养老不用愁、工作环境大改善、政治地位受到了尊重,心里充满了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农电工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为构建和谐电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努力增加收入――满足农电工物质生活的需求
农村电网改造前,农电工每月的收入只有几十元,最低的仅仅二十多元,加上工作养老无保障,他们一想到退休养老就着急,心里总是不踏实,有的农电工想方设法总往家里的承包地里跑,尽量多产生一点“效益”,哪有心思安心工作?甚至有的农电工撇不住这样的“清贫”,不辞而别外出打工。
农网改造后特别是近年来,贵定供电局党政领导班子把努力构建和谐电力,建立稳定的农电工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增加农电工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电工物质生活的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对农电工进行局兴我荣、局衰我耻和爱局如家的教育,树立企业主人翁思想。从电网发展、电量递增、电费回收等事实,让农电工实实在在地看到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收入才会增加。二是在每月的工资之外增设了300余元的奖金。每月的安全工作与农电工的经济效益相挂钩,让农电工明白只有搞好安全生产,才能增加收入。三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企业每年为农电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151667.82元、失业保险12458.93元、工伤保险10539.46元,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如意卡:100元/人),使农电工“吃”了一颗“定心丸”,解除了养老无着落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四是该局还为农电工发放通讯费、劳保费、取暖费、降温费、过节补助费、年终安全奖等劳保福利费用,增加农电工的收入。2006年该局农电工平均收入为1453元/月,大大高于当地社会平均收入1023元/月的水平。
安全――农电工生存的可靠屏障
农网改造前,农村电网的管理是由各个乡镇、村进行,安全管理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许多情况下农电工外出工作对办理工作票、验电挂接地线、正确佩戴安全帽等管理比较松懈,致使许多情况下都是在违章和习惯性违章中进行作业,甚至发生预约送电、立杆放线野蛮施工、用竹竿代替绝缘棒操作高压跌落保险等违章行为,人身安全风险大,员工的生命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自从农网体制改革后,贵定供电局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作为安全生产的落脚点。他们建立健全了全局安全生产网络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职工的安全学习、安全技能的培训和生产现场的安全措施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计划,不仅在每个星期一结合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和安全技术进行学习和培训,并且在每一项工作前都要办理工作许可手续、交待安全事项、布置落实安全措施。在生产现场积极开展“三不伤害”活动,坚决同“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严格执行了各项安全规程和制度,加大对违章和习惯性违章检查考核的力度,深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玄。由于措施得当、管理到位,农电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增强,农网改造以来,该局没有发生任何人身伤亡事故,农电工深深感到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发展壮大――农电工心理归属的靠山
农网改造前,贵定县电网结构比较薄弱,国家电网供电主要集中在县城周围和少数条件较好的乡镇,许多乡镇、村老百姓的用电依靠仅仅只有一、二百千瓦甚至几十千瓦的小水电,供电半径大,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差,在用电高峰期常常出现灯泡的灯丝只发红而不发光的现象,甚至出现各个村寨按照时间轮流用电的尴尬局面,农副产品加工只能放在凌晨一点后进行。加上电量小、线损大,电管组无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小水电设备和农村线路年久失修,农电工面对严峻的现实,心灰意冷,失落感不断聚增,心理归属无依靠,更谈不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电力事业了。
经过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网架结构更趋于合理,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大大提高。截止06年底,贵定县境内共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输电线路320千米,35千伏输电线路173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838千米,低压供电线路1145千米,配电变压器1102台。供电网络遍布全县乡镇和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电率100%,户户通电率达99、7%,农户电表安装率达92%,供电用户达60000多户,供电可靠率达99、11%。“十五”期间,贵定供电局售电量大幅度增长,年平均增长37、7%,线损逐年降低,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面对企业的不断发展,农电工收入不断增长、工作稳定无忧、企业兴旺发达、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福利待遇好,农电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归属感和认同感强,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社会地位提高――农电工渴望受到尊重
农电工过去都是由各村、乡镇领导“叫”来的农民临时工,他们工作去留的“生死大权”都掌握在乡长、镇长、村长甚至组长手里,层层管理“婆婆”多,常常被他们呼来唤去,稍有不慎就叫你回家。由于农电工的特殊性,他们在工作期间对“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难应付,有时到一些地方权利部门和“钉子户”收电费,常常遭到呵斥和威胁。在内部,农电工只管干活,营销和经济核算等管理不得过问,由电管站站长或某些地方领导独揽。农电工常常感到低人一等,心理感到很自卑。
现在不同了,贵定供电局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努力提高农电工的社会政治地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农电工签订劳动合同,把农电工与局职工同等对待,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统一着装,统一佩戴标志,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农电工有一种自豪感和欣慰感。在政治学习、安全学习、评选先进和标兵、技术培训、参加各种选举、外出学习等活动农电工享有与局正式工一样的待遇。全局农电工加入了工会组织,每年农电工还被选为职工代表参加职代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共商企业发展大计。该局还组织农电工外出度假、参观学习等、每年为他们进行身体检查、在供电所设立小型食堂,配备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活用品,努力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对生活有困难的农电工进行扶贫济困、子女上大学资助等活动。另外农电工还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承担供电所的电量、线损、电价、电费等经营和各项经济指标的管理,真正体现了企业主人翁当家作主的地位。
公平竞争机制――农电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前由于农电工对学习业务技术知识认识不足,认为农电工只是打工仔,干好干坏都一样,更不可能提升到管理层,学那么多技术知识干啥,只要能对付工作就行了,甚至产生“学得会、讨得累”的想法,因此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该局为了拓展农电工在事业上发展的空间,搭建一个充分展示和体现农电工才华和价值的大舞台,在机制上打破身份限制,改革用工制度,建立双向选择、全员竞聘的用工制度,近年来,有二名农电工通过公开招聘,与正式职工同台竞聘、被择优录取后走上了局级专职工程师管理岗位,十四名农电工经过公开招聘走上了供电所的专职管理岗位,四名农电工被聘任为基层供电所所长和副所长,从而消除了农电工只是打工仔,不可能提升到管理层的顾虑,使农电工干事有平台,成才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实现农电工成就感的满足,为农电工自我发展提供了竞争机会,使农电工看到了自身价值。由于用工制度的改革,岗位靠竞争,工作凭本事,没有技术想当“混混”的日了一去不复返了。大家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经常参加供电所组织的各种业务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只想多学点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由于该局在用工制度上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职工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农电工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比贡献、比能力的观念和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的良好氛围已悄然形成,大大激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该局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娴熟精湛的技艺、整体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奠定了基础。
本文关键字:农电工 电工文摘,电工技术 - 电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