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对于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有着两种矛盾的心态:一种是在国际集成电路市场饱和而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都希望与中国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另一种是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试图与欧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寻求对方技术支持,这似乎触到了欧美企业的痛处。
惧怕中国集成电路的崛起,对自己形成强大的杀伤力,这是欧美集成电路企业普遍的心态。想占领中国市场,但不想给中国技术,这是欧美面对中国巨大的集成电路市场时打出的如意算盘。
集成电路还属于欧美企业主导,这是事实。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忽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和技术创新。站在国家高度,中国早已将集成电路产业纳入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早已意识到其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要以万亿资金撬动产业发展的决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或将弯道超车,迎来一段飞速增长的爆发期。
在欧洲乃至世界领先的比利时微电子研发中心(IMEC),致力于集成电路的创新与发展。IMEC一位来自中国的80后,屡获殊荣的研究员如何看待待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如何看待中外集成电路产业的差距所在?比利时微电子研发中心研究员李春澍博士对此进行了详解。
集成电路进口额不断增长
蓝科技:中外集成电路的产业有很大差距,尽管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每年的进口额仍然是增长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春澍:上游创新乏力,是制约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首要因素。“芯片”作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随着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相继崛起,智能信息硬件或者物联网继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便携消费电子领域成为集成电路的下一个发展蓝海。
中国现在每年要制造十几亿部手机,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对于芯片的需求量更会与日俱增,而现实问题是我国在芯片产业上游技术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其中高端芯片大部分来自进口。这说明中国的集成电路在需求和创新之间是不匹配的,这给欧美企业带了很多机会。
核心技术是创新瓶颈
蓝科技:但一个相悖的现象是,国际产能饱和,而中国产能缺乏,这是否说明中国集成电路仍然存在很大瓶颈?
李春澍:我们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是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奇怪现状是“国际产能饱和,国内(高端)产能缺乏”。
ICInsight统计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与全球GDP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正在逐渐放慢到接近GDP,这表明了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成熟产业。而依然在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在此时机下带动着全球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将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以及销售重心向中国转移。这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全球地位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一直以来,由于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无力、人才匮乏、融资瓶颈等问题,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维持。如果不能在高端芯片上有所突破,就只能在智能硬件和移动终端的浪潮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这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损失,更涉及到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等命脉。
整合或是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