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手册老年人住宅照明光环境研究 正文
老年人住宅照明光环境研究

老年人住宅照明光环境研究

点击数:7106 次   录入时间:03-04 12:04:03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手册

摘要:本文探讨了老年人视觉特性,分析了老年人居住实态的照明光环境状况,进而从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影响因素出发,对老年人住宅和住宅中老年人居住房间室内照明光环境照度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对起居室照明设计实例分析,把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视觉行为融入室内照明光环境的设计中。
关键词:视觉特性;照明光环境;照度
 
 
1 引言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提出的数据已经说明我国现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6.96%,这就意味着到2000年末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为国际上有标准规定: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今后,我国进入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8%,2020年将达到11.3%。
从居住状况来看,老龄化是目前乃至未来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建设部和民政部联合签发了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于1999年10月1日施行。该规范就目前对老年人生活的全面关注深度还不够,例如在室内照明领域的规定几乎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制定老年人建筑的照明设计规范。
通常,人到了老年视觉功能明显衰退,例如在较暗的场所难以看清物体,对明暗程度感觉能力下降,适应时间加长,花眼加重,水晶体散光,对色差的识别能力下降等,因而常规的照明标准不适应于老年人居住建筑。
本文将对老年人住宅以及普通住宅中供老年人居住部分的照明光环境作进一步研究。
 
2 老年人的视觉特征
 
1)视网膜功能的衰弱
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超过40岁,人眼视网膜视觉细胞和视神经纤维郑减少,导致视网膜的功能开始衰退,使眼睛对光的感觉减弱,特别对周边视觉的感觉影响更大。完整的图像在传递到视网膜时由于产生散光和变形导致图像效果的衰减。
2)水晶体硬化
看近物时,由于水晶体收缩,睫状肌紧张,从而牵引了晶状体周围的睫状韧带放松,增强了屈光力,年轻人的晶状体弹性好,对近物的成像的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水晶体硬化,聚焦的近点距离变远,因而近物的成像变得模糊,人到了42岁,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俗称“老花眼”
3)水晶的透光能力减弱
老年人眼睛的角膜和水晶体慢慢地变成浅黄色,成为短波光的过滤器,蓝色和绿色光谱过滤后,传递到远端视网膜部分的总量减少了,因而大脑识别蓝色和绿色的能力减弱,老年人的“夜盲”现象发生率较高。
4)瞳孔变小
当瞳孔收缩时,允许少量的光进入眼睛,表1[1]显示随着年龄的变化瞳孔收缩状况,由于睫状肌的老化,瞳孔的尺寸适应光的变化能力减弱。到了80岁瞳孔白天和夜晚的收缩差接近于零,这意味着在低的光环境下老年人的视力存在很大障碍。分析20岁、60岁、75岁的人观察到室内景象的对比,60岁时人眼对光的感受只有20岁时的33%,到了75岁,只能达到20岁时的12%。
5)对比灵敏度
对比灵敏度是分辨空间内相邻区域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调节能力减弱,不能快速地分辨出观看区域足够的对比和细节,导致对比灵敏度下降,因此,对于目标和背景的区分,老年人需要更加清晰的边界和更大的对比度。把20岁作为基准,为保持同样的可见水平,到60岁时目标和背景区域的对比度达到2,并且对比灵敏度衰退速度加快,80岁时达到6。
 
6)对眩光的敏感
 
对于老年人的来说,除了直接照射的灯光和表面反射过亮的光产生眩光外,还由于光进入眼睛不能很好地聚焦而产生光影浮动。同时,人到了50岁,由于水晶体和视网膜功能的衰退,眼睛受到眩光影响后的恢复能力减弱。
 
7)视野减小以及视觉深度减弱
 
老年人由于有不同程度的驼背,视觉注视点与年轻人相比略微向下偏移,再加上周边视觉下降,导致视野减小,有时对眼前的物体视而不见。视觉深度的减弱表现在老年人观察物体的距离和立体感的能下降,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远近和高低,其中对比灵敏度的降低使物体间的对比和物体的边界变得模糊,也是导致视觉深度减弱的原因。
 
8)眼睛病变
 
过量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以及过量紫外辐射等原因,会引起老年人眼睛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视乳头缺血等症状的发生,导致眼睛对周围环境识别能力的下降。
 
3 老年人住宅照明光环境设计
 
3.1根据视觉生理影响因素进行照明光环境设计
1) 提高室内照度
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光,特别是观察明暗对比度较低的目标,日本学者横田健治经研究给出了老年人照明光环境在不同视觉情况下相对于年轻人的照度增加水平[2]。
2) 改善房间亮度的均匀性
老年人的眼睛对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或者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应避免光的亮度突变。根据横田健治的研究,对于照度较低的照明环境照度水平增加的幅度较大,而照度较高的照明光环境照度水平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以避免由于高亮均匀性降低而导致对光的适应能力减弱。
3) 避免产生眩光
应采光多光源照明来达到较高的照度,为增加照度的均匀性和避免眩光,不宜采用单个过度的灯照明,同时还应做好灯具的遮光处理。
4) 选用显色性好的电光源
老年人对色差的识别能力减弱,对于色调较接近的色彩,如红色和橙色、蓝色和绿色区分能力减弱,选用显色性较好的电光源有利于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的正确分辩。白炽灯的显色性较好,但由于它的色湿较低,房间照度值过高时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并且不节能,因而宜用荧光灯(包括管形、紧凑型、环形,有条件的可选用三基色荧光灯)作为房间一般照明,白炽灯作为局部照明。当然,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照明应注意光色的搭配,最好考虑布置了2~3个层次冷暖搭配的灯,并具有调光功能,以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心情、不同视觉需要进行调节。
 
3.2 根据视觉心理影响因素进行照明光环境设计
目前,老年人居住环境照明水平普遍偏低,不仅对老年人的视觉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Stefan Sorensen博士对一组改善居室照明条件和另一组维护原有居室照明条件的老年人5年来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在记忆力、亲情交往、朋友交往、其他交往、食欲、身体条件、孤独感、自信心、脾气、焦虑、整体健康状况等11项指标中,前三项指标接近,后八项指标改善组优于维持现状组[3]。由此可见,居室内照明光线的强弱能够影响到人的心理变化,因此,适当提高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照度值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 起居室照明光环境设计实例分析
 
重庆市某住宅,家庭成员4人,为典型的“合住型”,包括青年夫妇(35岁)、老年父亲(65岁)、女儿(7岁)。主要行为模式:丈夫在某设计院上班,妻子为高校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老年人已退休多年,大部分时间在两组实验条件下的老年人心理对比分析家,女儿一年级,经常在家中练钢琴。根据家庭人口构成情况,兼顾三代人的视觉特性,对起居室的照明光环境作如下设计:
1)用三种不同的光源照明:普照式光源(一般照明)、集中式光源(局部照明)和辅助式光源,满足家庭聚会、娱乐等不同场景的需要。为创造艺术氛围,用展示灯(MR灯)对墙上画框及艺术藏品进行重点照明,为获得关掉主光源看电视时电视与背景的最佳亮度对比,电视墙顶部的三盏翻转天花灯(MR灯)设计为可调光式。
2)明分区:日常活动区(包括会客、看电视、阅读等)、用餐区、练琴区。同时还要考虑住宅入口的走道、主卧室和儿童房间门斗两处过渡空间的照明。由于老年人的视觉准确性降低,电源开关选用宽板防漏电式按键开关,高度离地宜为1.00—1.20m[4]。
3)考虑到老年人的照明需求,在沙发一侧放置可调光落地灯,吊灯选用中心主灯与六枝灯组合型灯具(两个层次),中心主灯可选用30~40W环形荧光灯,六枝灯选用25W普通白炽灯,两组灯分别控制,白炽灯可调光,组合后混和照明效果较好,且房间的亮度分布较为均匀。
4)钢琴上部的顶棚设三盏线吊灯(MR灯),满足钢琴工作面上的照度。
5)为增加老年人夜间行走的安全感,在卧室到卫生间之间的起居室墙面距地0.4米处设置3W夜间照明灯,分别在老人的卧室和儿童房设置双控开关,以便于夜间去卫生间使用,同时避免点亮主光源对眼睛产生的刺激。
6)由于重庆地区夏天酷热而冬天潮冷,对起居室的照明光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季节人的心理感受,确保整体光环境协调的前提下,在不同照明层次上选用电光源色温冷暖搭配的照明方式,使家人对室内环境的冷暖有选择的余地,有利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5 小结
 
关注老年人住宅的照明光环境状况,还需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段、行为模式、身体及视力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定较为合理的住宅各房间不同活动区域的照度值。同时还应关注照明光环境下的室内装饰和色彩的搭配,如地板、家具等不宜用高光材料,避免光滑的表面产生反光;避免过多地运用黑色与黄色等色彩,以免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失落感;由于老年人的视觉准确性降低,电源开关应选用宽板防漏电式按键开关,且宜在老年人主要活动区域的墙面增加控制开关数量,可以采用一灯多控和多灯一控的方式,但控制方式不宜太复杂,避免老年人由于行走不便或记忆力下降而无法满意地控制灯光的强弱。
总之,关心老年人包括照明光环境在内的居住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关键字:老年人  电工手册电工技术 - 电工手册

《老年人住宅照明光环境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