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杭州市电力局通过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使得配电网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负荷转供能力和互供能力显著增强,抢修效率大大提升。
2012 年11月,杭州市电力局在黄龙核心区正式投运高可靠性三双接线工程。这个目前国内最先进、最可靠的接线模型使得该区域供电可靠率接近99.999%,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大减少了区域内停电事故的发生。该局的三双接线工程结合配电自动化改造工作同步进行,站点具备遥信、遥测、遥控等三遥功能,调度员可在主站监控界面上实时掌握运行方式。一旦检测到主供电源失电,可在10~15秒内切换至备用电源,客户几乎不受停电影响。今年,杭州市区的三双接线工程建设将从核心区拓展到全市范围,争取实现全市重要用户停线不停电。
在提高供电可靠率的同时,杭州市电力局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效实用的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该平台创建了各类便于日常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功能,实现了配电网运行监控、供电风险分析、设备异动管理等功能,提高了配电网管理信息化水平,为配网运行抢修指挥工作提供了关键支撑。为进一步提高抢修效率,该局打通了营销与配网的联系,构建了运检与营销协同工作机制,建立起“配变—用户”的一致性关联关系,实现配变和表计的100%对应,为生产抢修指挥平台提供了准确的客户数据。
通过三双接线网架、抢修指挥平台的建设和低压营配贯通数据完善,杭州市电力局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抢修服务体系,全面支持配电网标准化抢修。目前,该局抢修到达现场及时率100%,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20.3分钟,配网抢修效率提升了30%。
提速特高压 构筑坚强智能电网
浙江杭州临安特高压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张跃从单位出发,20分钟后,汽车到达高虹镇活山村的塔基现场。塔基范围已经确定了,跃然眼前是施工单位画下的显眼红圈。今天上午的工作就是清算这个红线范围内的杉木数量,作为今后赔偿的依据。
根据属地化管理要求,杭州市电力局加强内控、提早布局,与各属地县局积极沟通。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分别成立特高压工程属地协调领导和工作小组,确保提前开展政策处理相关工作。
在此基础上,特高压建设工作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杭州市电力局以“日沟通、周通报、月总结”的形式,积极与政府部门联动,实现常态、畅通、有效的协调机制,大大加快了特高压工程建设。
4月28日,在杭州市电力局及属地局配合下,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浙江段在余杭区黄湖镇虎山村、临安高虹镇活山村同时进行了基础试点,标志着浙北—福州特高压浙江段正式开工建设。
杭州市电力局在紧盯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同时,还稳步推进宁东—绍兴±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据了解,两个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将完善杭州“一环四向”网架结构,有效缓解杭州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智能升级 配网踏上“高速路”
配电网作为电力供应链的末端,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客户的重要能源载体。与传统配电网相比,智能配网将进一步拓展对全景信息的获取能力。浙江杭州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城市,自2009年配网自动化建设以来,从人工管理到自动管理,配网巨变让杭州尝到甜头。
配网自动化推广实行后,运维人员对区域内的客户、线路运行情况了如指掌,大大缩短了杭州配网故障区域隔离时间和非故障区域送电时间,特别是强化了线路自愈功能。通过综合分析智能终端采集到的故障信息,系统可以智能定位故障区域,进行全自动故障隔离并对非故障区域送电,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由原来的 15分钟减少到5分钟以内。
随着用电客户的增多及用电负荷的大幅度增长,电网布局日趋复杂,“科技兴电”是大势所趋。杭州是全国配电自动化试点的首批四座城市之一。2012年12月,杭州市配网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验收,标志着杭州的智能配电网建设迈上崭新的台阶。截至2013年4 月,杭州市电力局已完成市区708条10千伏线路、1475座开关站的配电自动化改造,实现了包括远程监视、遥控操作、故障定位等功能的调控一体化管理,市区配电自动化线路覆盖率达到55.5%。
“依托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故障点和故障波及范围,停电信息在大屏幕的显示地图上一目了然。故障能够快速定位、快速隔离,从而缩小停电范围,配电网实现‘秒级’响应。”调控人员介绍。
随着配网自动化工程的推进,杭州市电力局计划在2014年开展配电自动化5期工程建设,并力争在2014年年底实现杭州市区主干线路配电自动化全覆盖,形成规模效应。未来,自动化还会触及每台配变,延伸到客户家门口,一个更大的智能化网络将会为杭州电网带来难以想象的精彩。
上一篇:断路器智能化发展促进技术进步